• 2024-11-21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利瑪竇為中國帶來世界地圖。」是自十五世紀以來,全世界都堅信不移的說法。然而,美洲鄭和學會會長李兆良憑着深厚的科研背景,在機緣巧合下,展開對《坤輿萬國全圖》的研究,從科學角度揭開了600多年前中西交通史的秘密,證明《坤輿萬國全圖》為明代中國的作品,而非由歐洲傳入,這個發現震驚整個世界地理史學界。今年八月份,李兆良在北京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舉辦的報告會上提出這新見解,在場的兩位院士,地圖學專家,歷史學者,包括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介紹《坤輿萬國全圖》的高俊院士,都認為證據合理,還原更正世界歷史指日可待。/大公報記者 郭詠遙(文)受訪者供圖   以科學推理出千處疑點   李兆良謙稱自己不是歷史學出身,到了63歲才習史。2006年在美洲東部出土的明代宣德金牌,引起了他的懷疑,並因此展開了對《坤輿萬國全圖》的研究。在查證當中,李兆良以科學推理手法,發現大量不能為人接受的錯漏。李兆良提出科學治史的概念:歷史必須是真實發生過的事,真相不會違反推理。他說:「不合理的闡釋,就不是真相。真相是最有耐性的...
  • 2024-11-21
    百歲巨匠·紅牆大家——著名藝術家袁存建   在中國浩瀚的藝術史中,總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星辰,不僅照亮了文化的天空,更以其非凡的才華和卓越的人生經歷,成為後世敬仰的典範。   袁存建,這位跨越世紀的藝術家,便是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百歲巨匠、紅牆大家。   在115歲的高齡之際,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畫家,更是那段波瀾壯闊歷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見證者。 袁存建生於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早年便展現出了對藝術的濃厚興趣和非凡天賦。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歲月裏,他憑藉著對美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逐漸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   然而,袁存建的藝術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挑戰與磨礪。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也讓他的作品中蘊含了深刻的歷史感與時代印記。   提及袁存建,不得不提的是他與紅牆內那段不解之緣。 作為紅牆藝術家,袁存建的藝術成就更是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紅牆之內,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藝術的殿堂。   袁存建曾為朱德總司令擔任文書,他不僅在政務上兢兢業業,更在藝術的道路...
  • 2024-11-21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朝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   南宋抗金名將及民族英雄 ,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受封武昌郡開國公。遭大臣秦檜等人誣陷而被宋高宗賜死。多年後,宋孝宗為其平反,追諡武穆。   後被南宋其他皇帝追贈太師,追封鄂王,改諡忠武。明神宗萬曆帝加封其為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後世多稱呼其為岳武穆、武穆王、岳忠武王。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與金軍進行過數百次大小戰鬥。   紹興十年(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城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紹興和議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   紹興十二年(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死於獄中。其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亦被害。宋...
  • 2024-11-21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宣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   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   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   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   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
  • 2024-11-21
    2004年,張亞中首次提出一中同表論述。   2010年,張亞中與相關學者共同為歷史教科書之事發表聲明“莫自亡其史”,公開向馬英九政府喊話“當年我們都曾為防堵台獨史觀而攜手奮進”,反對教科書中將“台灣史對立於中國史,將台灣史前置於中國史, 將民國三十八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史歸於台灣史”的內容。   兩岸和平共處法 張亞中反對用公投的方式處理兩岸統獨的問題,分別在《新新聞》雜誌以五期文章陳述其觀點。張亞中認為兩岸關係涉及兩岸人民的情感,輕率用公投一步到位式作為終極解決方式有其政治上的困境,並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問題。兩岸應該逐步推動關係和平發展強化重疊認同,水到渠成才是最佳的路徑。張亞中認為在面對大陸的崛起時,台灣應思考的不是如何逃避與求偏安,而是積極地面對大陸。2010年1月27日,在中國電視公司的安排下,張亞中與曹興誠、林濁水就“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可行性的電視辯論會。   2011年為慶祝建國百年並為兩岸建立客觀的史觀,張亞中與兩岸統合學會自行籌資製作《百年中國、迷悟之...
  • 2024-11-21
    在禁止鴉片問題上,清朝官員有嚴禁、弛禁等不同主張。嚴禁派包括林則徐、黃爵滋等人,又以林則徐最為堅決。還在擔任湖廣總督時,他就上書給道光帝,認為鴉片此禍不除,「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道光帝頒佈《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旋以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東節制水師及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人合作,積極整頓海防,採取行動嚴禁鴉片販賣。   他曾發出曉諭給洋商,說明通商之利、販煙之罪,限期將鴉片盡數繳官,不得絲毫藏匿,並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雖遇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極力阻撓,林則徐仍於1839年6月將外國商人繳來的約二萬箱鴉片共二百三十萬餘斤,集中於虎門銷毀,是為著名的「虎門銷煙」。                             &nb...
  • 2024-11-16
    「慈雲山十三太保」首領、曾吸毒後接受福音戒毒而洗心革面的陳慎芝積極從事和福音戒毒相關之社會工作,是宗教戒毒的成功例子。 他說,人人都是禁毒先鋒,不僅自己不能吃,也要告訴別人不能吃,所有人都應全力支持。 由黑道中人蛻變為傑青 外號「茅躉華」的陳慎芝年輕時曾加入黑道,為60、70年代「慈雲山十三太保」的首領,陳慎芝於1974年接受福音戒毒,洗心革面,並在87年獲頒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2017上映的電影《毒。誡》就以他的前半生為藍本,陳慎芝近年鮮有公開露面,某網民留言說:「華哥都好精神。」 因母親一句話而頓悟 雖然已洗心革面,但也曾被人用有色眼鏡看待,幸而陳慎芝開得看,他曾於TOPick訪問說: 「別人歧視,便將壓力化作推動力,多謝他警惕我。願意改過,用行為、時間去證明,社會自會接納你。近十幾年,已沒人用有色眼鏡看我,所以很多人入戒毒所一年,出來後就要全世界相信自己已改過,別人不信你便發脾氣,是錯。從戒毒所出來只是行了第一步,起碼要用三、五年時間去證明、讓人看到你改過。你欺騙了人十年、八年,不給別人一半時間觀察你?默...
  • 2024-10-30
    和平將軍  張治中 張治中(1890—1969),原名本堯,別號文白、文伯,安徽巢縣洪家疃(今安徽省巢湖)人,1890年10月27日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戶家庭。張治中是黃埔軍校骨幹將領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在國民黨內擔任重要職務期間,堅持國共兩黨和平共處,因為對中國的和平作出了貢獻,被譽為“和平將軍”。   在黃埔軍校時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21歲的張治中參加上海學生軍,後改編為陸軍部入伍生團第一營。1912年秋編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學習,1914年8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1916年8月畢業後,分發安武軍倪嗣沖部服役。1917年夏,張治中南下廣東,歷任駐粵滇軍第四師第八旅旅部警衛隊隊長、征閩滇軍第四師第八旅司令部參謀等職。 1923年,蔣介石到蘇聯考察,蘇聯人提醒,沒有自己的軍隊,光靠人家的舊軍隊是靠不住的。於是,黃埔軍校應運而生。軍校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的職務,也是仿照蘇聯紅軍軍校的經驗。黨代表由廖仲愷出任是眾望所歸,可政治部主任職務一開始就是難事。最先提議的是吳稚暉,可吳稚暉因為反感中共而被...